
【头条】噩耗还是喜讯?明年4月起,扫码支付限额最高500元,最受影响的还是支付宝和微信!对消费者有何影响呢?
2017-12-28
3200
已经遍布大街小巷的扫码支付,在给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因为准入门槛太低,安全隐患滋生而受到监管关注。12月27日,央行公开发布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和技术规范等文件,不仅对业务资质要求、规范条码生成等进行明确,也对扫码支付进行了限额管理,同时对“烧钱”、“补贴”等不当竞争手段做出警示。业内人士认为,本次条码支付规范影响最大的是支付宝和微信,新规实施有利于市场参与者之间展开公平竞争;对于用户来说,虽然获得的优惠可能会减少,但支付账户将更加安全。
确立资质门槛
条码支付,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扫条码或者二维码,完成收款或者付款的支付方式。12月27日,央行在官网公告中一口气挂出三份文件,分别为《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的通知》,及配套印发的《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
央行在答记者问中介绍,这三份通知和规范主要措施有五条,首先就是确立资质门槛,强调业务资质要求,明确支付机构向客户提供基于条码的付款服务时,应取得网络支付业务许可;支付机构为实体特约商户和网络特约商户提供条码支付收单服务的,应当分别取得银行卡收单业务许可和网络支付业务许可。
一位支付机构内部人士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监管曾叫停过二维码支付,之后又放开,但一直没有专业规范出来。因此,之前支付机构开展二维码支付还是打着擦边球,现在专业规范出来支付机构也有了保障,可以“持证上岗”,规避很多风险,一些违规开展业务的二清机构也将被清理。
门槛确立后,央行重申了清算管理要求。针对部分支付机构与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或支付机构直连进行商户拓展等现象,央行此次明确要求银行、支付机构开展条码支付业务涉及跨行交易时,应当通过人民银行跨行清算系统或者具备合法资质的清算机构处理。
此外,央行还要求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市场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诋毁其他市场主体的商业信誉;规范条码生成和受理,提出静态条码应用管理、综合应用支付标记化技术等措施,保障条码支付业务的安全性;以及加强商户管理和风险管理等。
按风险划分四级,采取限额管理
新规的重点之一是强调业务资质要求。明确支付机构向客户提供基于条码的付款服务时,应取得网络支付业务许可;支付机构为实体特约商户和网络特约商户提供条码支付收单服务的,应当分别取得银行卡收单业务许可和网络支付业务许可。
新规指出,银行、支付机构应根据《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银办发〔2017〕242号)关于风险防范能力的分级,对个人客户的条码支付业务进行限额管理。
具体来看:风险防范能力达到A级,即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有效要素对交易进行验证的,可与客户通过协议自主约定单日累计限额。
风险防范能力达到B级,即采用不包括数字证书、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有效要素对交易进行验证的,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5000元。
风险防范能力达到C级,即采用不足两类要素对交易进行验证的,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1000元。
而风险防范能力达到D级,即使用静态条码的,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500元。
静态条码目前被认为是风险最大的支付领域之一。除了限额管理外,新规还提出了一系列防范静态条码风险的措施:包括要求静态条码应由后台服务器加密生成、要求展示静态条码的介质应放置在商户收银员视线范围内,商户应定期对介质进行检查、要求静态条码采用防护罩等物理防护手段避免被覆盖或替换等。
此次《规范》将条码支付分为付款扫码和收款扫码。“付款扫码”是指付款人通过手机、Pad等移动终端识读收款人展示的条码完成支付的行为,是用户主动扫码付款,俗称“主扫”;“收款扫码”是指收款人通过识读付款人移动终端展示的条码完成收款的行为,是用户被动扫码支付,俗称“被扫”。
四个级别对应的要素要求也由多至少。A级,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有效要素对交易进行验证;B级,采用不包括数字证书、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有效要素对交易进行验证;C级采用不足两类要素对交易进行验证;D级使用静态条码。易观支付分析师王蓬博表示,分级限额管理,能够让用户账户保护得到提升。
另一个有关限额的细则,表述为“以同一个身份证件在同一家收单机构办理的全部小微商户基于信用卡的条码支付收款金额日累计不超过1000元、月累计不超过1万元。银行、支付机构应当结合小微商户风险等级动态调整交易卡种、交易限额、结算周期等,强化对小微商户的交易监测。”
对于这一规定,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对北京商报记者分析称,小微商户在特约商户审核时享受绿色通道,也成为部分不法分子实施信用卡套现、进行虚假交易的重要渠道,从数据上看,部分小微商户的交易流水远远超过其应有的水平。基于小微商户的实际交易情况进行信用卡交易限额控制,能够有效防范信用卡套现等违规行为。
鼓励创新与防风险并重
对于央行此次确立资质门槛,并设置分级限额管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是因为条码支付近两年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衍生出许多问题。融360理财分析师刘银平指出,条码支付主要针对的是线下消费支付,近两年发展得非常快,无论是大型商场、酒店,还是小型便利店、路边小摊,甚至是乞讨者都用起了二维码或条纹码支付方式,虽然非常便捷,但是准入门槛太低,安全隐患非常大。
事实上,2011年时,央行曾同意部分非银行支付机构在限定场景内试点开展条码支付业务,审慎地将条码定位于银行卡支付的补充,支付机构乃至银行都开始试水。但2014年,由于未建立有效安全措施及统一的业务规则等,央行叫停线下二维码支付服务。不过在央行叫停后,支付机构的探索仍然未止,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很快将二维码支付市场迅速铺开,形成双寡头垄断局面,2016年开始银行和银联也再次入局。
对于条码支付快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进一步分析称,从技术层面看,二维码通过几何图形来记录数据和储存信息,这样的功能也可能携带非法链接或代码。如果二维码支付终端缺乏识别与拦截功能,就可能产生安全漏洞和隐患。从合规层面看,部分市场机构片面追求业务发展速度,在业务拓展过程中违规发展商户,加剧了套现、二清以及外包管理不到位等收单乱象。
而广大用户在扫码消费、尤其节假日期间消费时,经常会收到的红包反馈等,也被视为是机构的一种非公平竞争行为。董希淼指出,条码支付在零售支付领域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部分支付机构在拓展业务时,通过不当的交叉补贴、不计成本的低价倾销等手段,甚至滥用本机构及关联企业的市场优势地位,排除和限制支付服务竞争,导致行业无序发展和不公平竞争,不但扰乱了市场秩序,也影响支付市场长远健康发展。王蓬博也持有相同观点:“央行担心行业最后只看补贴。”
安全风险考量,二维码支付曾被暂停
条码支付的发展经历了“一波三折”:2011年,央行同意部分非银行支付机构(简称支付机构)在限定场景内试点开展条码支付业务,并提出严格的风险管理要求。到了2014年,在未建立有效安全措施、统一的业务规则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的背景下,部分支付机构采取持续补贴的方式广泛推广条码支付业务,人民银行对其采取了暂停线下条码支付业务的监管措施。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以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的二维码支付机构通过改造扫码流程(如从用户扫商家改为商家扫用户)等方式,并未放弃抢占二维码支付市场;而在互联网巨头的大额补贴之下,二维码支付也逐渐为大众所知晓。
央行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指出,随着近年来支付标记化(Tokenization)等技术在移动支付中的广泛应用,客观上提高了条码支付的安全标准。但是,囿于缺乏统一的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在条码生成机制和传输过程中仍存在风险隐患,也引发了支付安全的风险案件,市场机构在业务推广过程中还存在不正当竞争等现象。
为规范条码支付业务,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移动支付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人民银行指导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组织市场机构、专家学者就条码支付相关问题开展充分研讨并达成高度共识,研究制定了相应业务规范和技术规范。
支付巨头恐受影响
在本次新规中,央行明确提出“不能为了追求短期的市场份额,采取‘烧钱’‘补贴’等不当竞争手段。”
薛洪言表示,在前几日的281号文中,央行也强调了“不得采用低价倾销、交叉补贴等不当手段拓展市场”。支付本就是微利业务,中小支付机构无力补贴市场,站在监管机构角度,部分机构采取烧钱、补贴等方式拓展市场会加速行业分化,不利于整个支付生态体系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但在支付机构内部人士看来,这个很难执行。该支付机构人士表示,实际上不少支付机构巨头已经发展了庞大的生态供应商,他们的合作伙伴主要有两类:线上支付合作伙伴以及线下支付合作伙伴,支付巨头也会将线下推广交给合作的代理机构负责。而监管目前对“烧钱”、“补贴”等不当竞争手段并没有进行明确,“比如一些支付巨头补贴中间服务商,再由中间服务商补贴给用户或者商户,这种补贴方式算不算不正当竞争?目前还没法判定。”
整体来看,业内人士认为,新规对支付宝和微信两大支付巨头的影响会最大。刘银平表示,本次条码支付规范影响最大的就是支付宝和微信,新规实施之后,有利于市场参与者之间展开公平竞争。对于用户来说,今后线下支付将无法获取补贴,各种优惠活动没有了,但是用户的支付账户会更加安全。
在新规发布后,财付通方面已经做出回应:财付通旗下的微信支付和QQ钱包两大产品的用户数已超过8亿,日均交易笔数已超过6亿笔,包括线上线下在内的腾讯移动支付的量级还在持续稳定增长。但同时也在收集用户和商户的实际需求,并积极研发新技术以及探索新技术应用于条码支付领域的可行性,希望与业界、监管部门一同探索更具技术前瞻性的创新模式。
北京商报记者 岳品瑜 程维妙 刘双霞
1 限额对消费者有影响吗?
专家认为,各项单日累计交易额度能满足大部分人使用条码支付付款的需求。
央行表示,条码支付与传统银行卡等支付工具相比在交易安全性上存在一定不足,人民银行坚持条码支付小额、便民的定位,对条码支付风险防范能力进行分级。发行条码的银行、支付机构应根据风险防范能力等级,在确保风险可控和尽量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科学合理设置相匹配的日累计交易限额。
“简单地说,就是用户的风险防范等级越高,每天可以交易的金额就越高,如规范中提到的A级,采用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再加上静态密码、指纹等要素,就可以不受额度限制。”拉卡拉支付股份有限公司资深合规总监唐凌指出,“如果商家放个静态码你就敢扫,支付额度自然就低。”
“尽管监管对静态码有不少要求,如商家定期检查,用玻璃罩盖上等措施,但在扫码支付的风险案件中,静态码占比仍很高,那每天就限额500元,即便是被骗,损失也可控。”唐凌表示,如用动态码付款,风险自然少,限额就会提升。这也是监管政策的一个良好导向。
据记者小范围调查,500元的静态条码限额能够满足多数人的日常支付需求。
“市场统计表明,条码支付业务量的95%是单笔500元以下的小额交易,2017年上半年笔均百元左右。”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鹞指出。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蔡洪波认为,总体来看各项单日累计交易额度能够有效满足绝大部分客户使用条码支付进行付款的需求,基本不影响消费者使用的便利性体验,同时也能够显著提高条码支付的安全水平。 新京报记者 宓迪
2 新规对机构有何影响?
腾讯和支付宝方面均表示,正在学习央行通知,会持续收集用户和商户的实际需求。
在第三方移动支付领域“寡头局面”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市场份额的细微变动背后,机构之间也不惜通过“线下支付返现”、“折扣”等优惠措施吸引用户和流量。
央行有关负责人直言,条码支付在促进移动支付普及发展的同时,出现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现象。“部分市场机构在开展条码支付业务时,在定价和市场推广策略中采取倾销、交叉补贴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滥用本机构及关联企业的市场优势地位,排除、限制支付服务竞争,导致支付行业无序发展和不公平竞争,扰乱市场秩序。”
在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看来,新规注意到了“部分机构采取烧钱、补贴”等市场行为。“支付本就是微利业务,中小支付机构无力补贴市场,站在监管机构角度,部分机构采取烧钱、补贴等方式拓展市场会加速行业分化,不利于整个支付生态体系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针对此次央行发布的条码支付业务规范,27日晚间,腾讯方面表示,正在组织相关团队学习消化这一通知,“我们也在收集用户和商户的实际需求,同时积极研发新技术以及探索新技术应用于条码支付领域的可行性。”公开资料显示,拥有央行第三方支付牌照的腾讯财付通目前旗下有微信支付、QQ钱包两大产品,用户数已超过8亿,日均交易笔数已超过6亿笔。
支付宝方面表示,高度认同央行为规范条码支付所作出的努力,支付宝非常关注并正在组织团队认真学习这一通知,会持续收集用户和商户的实际需求,积极研发新技术以及探索新技术应用于条码支付领域的可行性。 新京报记者 陈鹏
■ 行业
二维码支付正上演“三国杀”
2016年,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向支付机构下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被行业内认为是官方首次公开认可条码支付的标志。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包括银联、商业大行们加快了二维码支付产品的步伐,纷纷推出二维码支付产品。
这段时间里,银联推出银联版二维码标准、涵盖二维码支付功能的“云闪付”APP,而支付宝、财付通们亦并未放慢攻城略地的步伐,更是将行业内“三国杀”的战火逐渐烧到海外,创始人纷纷亲自上阵,为自家产品站台。
专家指出,二维码的背后,是各个巨头对支付场景的争夺,而支付是金融体系的基础。根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此前的一份调研,用户最常见的条码支付场景为超市或便利店,之后为餐饮店、自动售卖机及电影院等。
央行公布的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三季度移动支付业务97.22亿笔,金额49.2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65%和39.42%。 新京报记者 宓迪
【上海邻米网络科技,商城开发,企业建站,单商城多商城建站仿站等你来!我司有多套模板任你挑,价格从优,多买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