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开发 系统定制 网页开发 公众号小程序 尽在邻米

直线电话 021-50770206 - 上海 18817920445(同微信号) 深圳 18817379825

资讯

2017年度食品安全的十大谣言,分析哪类人群更易中招。你中招了吗?

 2018-03-05

  3032

首都互联网协会新闻评议专业委员会召开2018年度第二次会议。


  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很多人的日常饮食健康,所以要尤为关注,那么去年有关食品安全谣传的信息你都信了吗?有时候网络上疯传的一些消息并不可靠,所以千万不要以讹传讹,带来不必要的恐慌和麻烦。

  2018年3月1日,北京市网信办指导首都互联网协会新闻评议专业委员会召开2018年 度第二次会议,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腾讯较真平台、百度和微博联合发布《2017年度食品药品辟谣分析报告》。报告综合了腾讯较真平台数据、腾讯指数公开场景舆情数据、百度风云榜搜索数据和新浪微博热度数据,从舆情热度、搜索热度、社交传播热度三个维度筛选,选出2017年最热门的10条食品药品谣言。


  2017年度10大食品药品辟谣榜单。(图片来源:《2017年度食品药品辟谣分析报告》)

该报告分析了食品药品谣言易感人群画像,对谣言传播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出食品药品谣言六大作恶伎俩,发布了2017年食品药品十大辟谣榜单。

 1、紫菜是废旧塑料袋做的

  谣言内容:

  2017年2月期间,一个称为“baoguang问题紫菜”的小视频疯传,引发食品安全恐慌。视频中的市民泡发了某品牌紫菜,伴随着揉搓和拉扯的动作,该市民口中振振有词,直截了当地判断“嚼不碎、扯不断、还有腥臭味”是“黑色废旧塑料做的”。

  真相:

  紫菜自身富含胶类等多糖物质、浸泡水温不够或者时间较短、偏后收割等原因,都可能导致紫菜“撕不断、嚼不碎”。作为海产品,紫菜内含有的一些物质,是构成紫菜鲜腥气味的来源。凭此特点说紫菜是塑料做的非常武断。

    2、塑料加工成大米

  谣言内容:

  一段以“制作大米”为题的视频,在社交网络上热传。内容是在一个车间里,操作者把白色塑料袋送进一个大型机器的漏斗里,然后经过熔解、拉丝、切割等工序,最后生成白色粒状物,形似大米。

  真相:

  所谓“塑料大米”,是用塑料造粒机生产出来的塑料颗粒,是塑料行业的常见工艺和制品,不是什么假大米。事实上,塑料价格比大米贵,用塑料生产假大米完全无利可图,这就是个彻头彻尾的谣言。

 3、医学突破:一滴血就能测癌

  谣言内容:

  一则关于“一滴血就能测癌”的文章火遍互联网。文章说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罗永章团队,研制出一种能测试“热休克蛋白90α”的试剂盒,能方便快捷地测出血液里面热休克蛋白90α的含量,也就是所谓“一滴血就能测癌”。

  真相:

  “滴血测癌”是标题党,***有关“一滴血就能测癌”的报道,前面在说早期发现癌症的重要性,但后面介绍“热休克蛋白90α”时,说的是监测癌症病情与评价疗效,与筛查早期癌症并不是一回事。热休克蛋白90α及绝大多数肿瘤标记物,都不太适合用于癌症的早期筛查。要真正筛查癌症,还需要其他科学、可靠的检查办法,不能光靠肿瘤标记物。

  4、肉松饼是棉花做的

  谣言内容:

  一个小视频在社交网络中传播,视频的内容是某市民自己买回来一袋肉松饼,拿水浸泡后,发现里面肉松是“棉花”做的。引发公众恐慌。

  真相:

  肉松和棉花的成分有很大区别:肉松的本质是一种肌肉纤维,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棉花的本质是植物纤维,主要成分是纤维素。两者的口感差异大,造假几乎没可能。商家不可能这么明显地造假,一旦被发现就会赔了夫人又折兵。另外通过点燃的方式可以很容易分辨肉松和棉花:肉松燃烧一般会有一股焦糊味;而棉花并不会有焦糊味。

 5、吃大盘鸡感染H7N9病毒死亡

  谣言内容:

  以“市民吃大盘鸡感染H7N9禽流感致死”为底版进行加工的谣言在全国各地出现,除了大盘鸡,泡椒凤爪也被列为“凶手”,引发担忧。

  真相:

  食用煮熟烧透的食物不会感染H7N9病毒,因为H7N9病毒不耐热,达到70℃,即“滚烫”时,禽肉的任何部分不再呈淡红色,病毒就被杀死了。“大盘鸡”“泡椒凤爪”都经过烧煮处理,可以放心食用。

 6、未标“GB18186”代码的酱油致癌

  谣言内容:

  ***“据国家卫生部门公布,国家标准的酱油有国家标准代码GB18186,凡没有这个代码的酱油都是化学黑焦糖勾兑产品,食用后使人患上肝癌。市场上的酱油不管是哪些名牌,只要没有这个代码一律不要购买。”

  真相:

  国家卫计委回应,他们从未发布***公告。实际上,GB18186是一项酿造酱油的国家标准,符合标准的酿造酱油会标注“GB18186”。大部分酱油都会在产品标准号一栏标注该代码,未标注的要么是进口酱油,要么是标注了“SB10336”(配置酱油标准),要么是标注了经过备案的酱油生产企业生产标准代码。这些酱油均是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

 7、西瓜与桃一起吃会中毒

  谣言内容:

  最近几年,一则“西瓜和桃子同吃会使人中毒身亡”的流言总是被人们转发,说法称,桃子不能与西瓜一起会产生剧毒,甚至使人死亡。

  真相:

  该说法没有任何依据,西瓜和桃子一起吃不会产生剧毒。作为水果,西瓜和桃子中最大的成分是水分和糖,它们都没有什么毒性成分,它们一起吃也不会发生什么特殊的化学反应,或者产生什么奇怪的毒性物质。而且,营养学中并不存在食物相克的说法,科学家对食物相克的组合也进行过验证,结果发现都是不靠谱的,西瓜和桃子并不会相克。

    8、柿子和酸奶一起吃会中毒甚至致死

  谣言内容:

  ***“家里有孩子的注意了,现在是柿子上市的季节,虽然很好吃,但是千万不要和酸奶、海鲜、酒一起吃。刚发生一件真事儿,一个小女孩吃完柿子,又喝了酸奶,结果不到半个小时就中毒死了……”

  真相:

  柿子中含有鞣酸,与高蛋白食物同时食用会成不溶于胃酸的沉淀。但不是像很多谣言说的,柿子和这些高蛋白食物吃了会中毒、会半小时死亡、会得癌症、会得结石。正常多吃一点最多也只是让人消化不良,很快可以缓解。不过对于肠胃本身不好的人来说,要多注意一下。不要吃生的柿子,一次也不要吃太多。

 9、空心菜是蔬菜里的“毒中之王”

  谣言内容:

  一则内容为介绍“蔬菜‘毒中之王’”的视频在社交网络上很火,尤其传播冠名以《“毒中之王”蔬菜竟是它!目前正大量上市,去毒方法要记牢!》,更是引起人们的关心和好奇。视频内容指出,空心菜是蔬菜里的“毒中之王”。

  真相:

  事实上,一些研究确实提到空心菜对于某些重金属,如铅,有比较强的富集能力。但这不意味着,空心菜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就是所有蔬菜中最强的,更不是所谓的“毒中之王”。空心菜的重金属含量高低、是否超标,主要还是得看它的产地环境,只要生态环境中(土壤、水源、农药使用等)重金属不超标,便可放心食用。

  而一些检测结果也显示,市场上的新鲜蔬菜,即使检出重金属、农药残留,结果也远远低于国家安全限量值。也就是说,只要是规范生产、出售的空心菜就不会出现重金属或农药残留超标。

 10、奶茶杀精,导致男性不育

  谣言内容:

  有文章称,奶茶是杀精的凶手,不仅导致男性丧失生育能力,还可能诱发其他疾病。原因是奶茶一般都含有香精和色素,甚至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酸。这些物质对人体生殖健康造成影响,甚至导致不育。

  真相:

  “奶茶杀精致不育”的说法已经流传了很多年了,但这一说法夸大其实,存在误导。 “珍珠奶茶”等用奶精调制的饮料里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只要避免使用氢化油就不会存在这个问题),一些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反式脂肪酸摄入量高的人群,精子数量与活力要低一些。但这只是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二者相关,并不能证明到底是反式脂肪酸导致精子活力低,还是反式脂肪酸摄入量高的人群的其他特征导致精子活力低。


谣言敏感程度的地域差异图表。(图片来源:《2017年度食品药品辟谣分析报告》)


  报告中指出,相对于男性而言,在食品药品类谣言易感人群中,女性占比36.1%,高于男性。而经济发展水平较差的地区人群、低学历人群、中低收入人群及51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对食品药品谣言更易感。

  报告还指出,食品药品谣言作恶的六大套路,分别为指鹿为马坑害公众认知、模仿捏造复制谣言套路、旧谣翻新扰乱舆论环境、时令谣言倍吸公众眼球、"食物相克"夸大民间经验以及"有毒"恐吓挑起大众恐慌等。

  与会专家对《2017年度食品药品辟谣分析报告》予以肯定,并表示该报告为食品药品辟谣的科学辟谣、准确辟谣提供了有益参考依据。北京市网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食品药品网络谣言治理上,市网信办将进一步加强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建设工作,联合政府相关部门、科研机构、媒体、网站等及时发布权威辟谣信息,发挥北京属地网站大数据优势和网络传播优势、不断提升广大网民媒介素养,提升网民主动防谣、科学辨谣能力。

【上海邻米网络科技,商城开发,企业建站,行业门户网站(文库系统,问答系统)单商城多商城建站仿站等你来!我司有多套模板任你挑,价格从优,多买多得】